分類: 黑白煮

  • (黑白煮)補破網饀餅

    我的手腳模樣跟我的體型其實不太相配。

     

    我算中高身型,勉強稱得上手長腳長,買衣褲時少有要修改的困擾,歐洲買衣服還不至於要淪落到童裝部找貨。但我的手腳一伸出來,不少人要困惑個幾秒。記得十六七歲時和親友們去打保齡球,一位阿姨端詳了我的手三秒鐘,笑笑的說。

     

    「妳的手長得跟妳的身材樣子差真多。」

     

    我雙手攤平手指伸直,翻了一圈看了一下。

     

    「對啊,白白胖胖像黏了十根甜不辣。我的腳也長得差不多說。」

     

    「這樣好命啊。」阿姨下了個很善良的註解。

     

    好不好命我是不知道,手長腳長的確帶來不少方便,如用腳開門啦,睡覺時棉被踢到地上時不用撈半天,要打人時伸手一揮就命中目標,不用勞動雙腳移動。

     

    但我是個手很笨的人。

     

    說來丢人,cin娘曾經是個洋裝裁縫,生的女兒卻連縫鈕扣都搞不定。我不是沒有痛下決心好好練習,但無論如何集中精心小心翼翼,成果就是歪七扭八。有點廚藝慧根是沒錯,但僅限於快炒煮燉,遇到像包水餃粽子捍皮捏燒賣做小籠包時,出來的成品就很像手腦相連不健全的人弄出來的,難看到讓人眼睛發痛。

     

    法國的春天下午是十足的後娘臉,時晴時雨的,這天倒是晴空萬里讓人心輕氣爽。那天早上剛和小老闆到超市補足食材,旅館沒客人,小老闆出去打網球。法國太太剛清潔完旅館上上下下,整間旅館潔淨清幽。心情一好,我突然心血來潮,想來做做豬肉饀餅。

     

    內饀當然難不倒我,不就一團絞肉加點切碎的蔥花倒入醬油米酒糖和一和,再加上點麻油添香拌匀就好。麵糰也還算ok,麵粉和水的比例算準,然後使勁揉捏搓折數十次後蓋上溼布讓它清醒,一切準備就緒,就待東風上陣。

     

    因為自知手矬,所以我找了一個包饀說明詳細的網站。先是分麵糰,這還考不倒我,把分好的麵糰揉成長條型,也ok,跟小時候玩紙黏土差不多。然後壓扁麵糰成長扁型,再捲成圓柱狀,往中間一壓後,用桿麵棍把麵糰壓得圓圓扁扁。

     

    問題就出在圓圓扁扁。

     

    無論我再努力,麵糰壓出來的樣子離圓圓扁扁的距離甚大,邊緣凹凹凸凸的,有點正方形的樣子,但又很像平行四邊形的親戚。怒氣漸漸攻心,啊)))做人這麼計較幹麼,反正能包東西就好。我聽從心底的聲音,尊重麵糰的意願,愛長成什麼樣子就長吧!能吃入口就好。

     

    再來包饀,然後網站上說明左手握麵和內饀,右手用食指姆指以逆時針方向折疊收口。奇怪的是,人家上頭的照片,無論八折十折都美得可以開市上業不丢人,我的就醜到無法形容,更糟的是,不只折出的樣子難看,外帶饀餅變成上薄下厚的慘狀,試了三四個後均找不出要領,大怒,火起來索性硬生生把厚的一邊扯下不少麵糰。饀餅瞬間「破即康」(破一洞),氣到火山爆發,然後失去理智,乾脆把扯下的麵糰又捍平,貼回破洞的地方算數。

     

    幸而安慰的是,饀餅下鍋小火油煎至二邊金黃後,補丁的狀況看起來沒那麼明顯,撈起來後一律正面向上。看著一顆顆金黃香噴的饀餅呈盛在盤裡,成就感頓時十倍上漲。手笨的人一樣可以做出像給人吃的饀餅嘛!

     

    小老闆和另個法國友人回來後,吃完讚不絕口,還分了二個給來喝飲料的客人。結果客人試著問我做法,我馬上心虛,隨便含混二句算數。

     

    不是小氣不想教人,而是,總不能教人家「補破網」的包饀方式吧!那真是名副其實丢人丢到國外去了。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又超級想念包子的白嫩外皮,但決定有機會做的話一定速速解決絕不分人。

     

    畢竟,包子不能煎得金黃焦脆來遮醜,光想到白白胖胖的外皮呈現毛毛蟲般東拐西扭的模樣,我還是糟踏自己就算了,荼毒別人就造業了。

     

    另外,跟台灣賣饀餅包子等等的人致敬,這果然是辛苦錢。

  • (黑白煮)黑胡椒醬

    認識我很久的朋友,在知道我會點下廚的本領,都會被嚇一跳.反而是在法國之後才認識的朋友覺得沒什麼好奇怪的.

                                                                                

    面對許多老朋友的一臉震驚,我抓抓頭,老實說,我本人都覺得自己會煮飯是件很奇怪的事.一來在台灣,我是標準的「老外」-老愛吃外面,味覺並不敏銳,好吃不好吃的反應都差不多.再來是我天生下來拔除不掉的懶性,在台灣要我動手作羹湯,目前為止只有cin娘當年的「唸唸神功」成功過.其餘沒機會來法國玩樂的朋友們幾乎沒人吃過我做的菜.


    照理說,不常下廚的人,煮出來的菜通常慘不忍賭,魚會煎焦脫皮,肉會燉柴,炒蔬菜火候會不對,或者是拿蒜頭爆香之餘順便爆到自己.我倒是從來沒這等事發生過,反正食譜翻出照著步驟走,十之七八少有錯誤,味道若不合意再自己亂加鹽糖醬油來平衡就好.


    九月回台二個月,除了應爹娘的要求煮了二次外,幾乎是每天很快樂的逛網站找好吃的餐廳.十一月回
    Grenoble辦居留証,前後近一個月除了便當男晚回來自己肚子餓得受不了,自己動手來之外,飲食都是便當男一手包辦,我也樂得吃現成.到了Beuil實習後,我怎麼也想不出自己動手的道理-有二個大廚鎮守廚房,我不等吃去佔人家地盤幹麼?


    於是乎,等到跟法國年輕廚師
    Vincent混熟後,通常他煮什麼我吃什麼,除非那天看到特別的菜色覺得有趣,我會跑去要求他第二天做給我吃.來法國二年,胃對西方的飲食稍稍有被感化一點,接連一個月都吃西方菜也不覺得不適應,帶來的泡麵至今還無用武之地.再來也覺得有趣,小老闆和Vincent天天換菜單甜點,我少有吃重覆菜色的時候,邊吃還邊學法文菜名,此等機會教育要不是來這實習,可是得花大錢才換得來的.


    在面試我之前,老闆聽英國媽媽的介紹,知道我會一點煮飯養活自己的本領.加上老闆本身實在很愛說話聊天,三不五時就問我一些亞洲中國菜色和西方不同的地方,動不動就說可以那天來個什麼台灣美食之夜或中國菜
    soiree,我口含滷蛋眼珠斜瞄不點頭不搖頭哼哼哈哈的打混過去.見鬼,我這等手藝只能拿來養活自己,端出餐廳賣錢是要丟人現眼的,老闆有此等異想天開,我還有這點自知之明,做人還是低調點好.


    老闆這一家人個個都很愛說話,老闆是,老闆娘是,小老闆更是.有次無意間小老闆拿出豆莢問我台灣有沒有這蔬菜?若有會怎麼料理?我不假思索的點頭,啊不就熱油爆香蒜頭加鹽加酒炒炒就好,小老闆若有所思的「唔」了一聲,我腦袋的警報器這時才響
    ….完了,不妙….


    「看來妳對下廚挺有概念的嘛


    「混口飯吃而已,不然在法國會餓死.」我端起擦乾的大盤子,腳底抹油溜了.


    到了晚餐時刻,我正大嚼我五分熟的牛排吃得正開心時,小老闆突然開口.


    「反正明天星期一沒什麼客人,大家這幾天吃我做得菜也吃膩了吧!這樣好了,明天就由
    cin來負責晩餐好了.」


    「呃~」一口鮮嫰的牛排正滑到喉嚨,我來不及先把它弄出來還是先出聲抗議,週圍已經響起掌聲.


    「耶
    那明天我們有中菜可以吃囉!好期待喔!」一桌九人全體通過,可愛的英國小男生Paul甚至仰頭看著我問:「妳明天會煮什麼啊?」


    問得好!明天我要煮什麼?


    下廚並不是難事,重點在於,怎麼從一個全西式的廚房弄出中國菜來見人.


    真是最難難於巧婦遇無米之炊~


    當晚吃完飯,我溜到廚房看看裡面有的調味料和食材,通通都是我不甚熟悉的.甚至睡覺前想破頭,幾乎沒想起來順便把小老闆的頭打破,出這什麼鬼主意找我麻煩不是乎?


    第二天果然旅館安靜異常,大家全都很快樂的出門滑雪騎腳踏車去了.我因為想不到要做什麼整張臉臭到不行,小老闆很識相的和大夥溜出去滑雪免得掃到我的地雷,只有老闆出門前還很天真的拍了拍我.


    「加油,我們很期待喔!」


    真是前有狼後有虎,哭不得笑不行.老闆,我下山買麥當勞好不好?


    麥當勞當然買不成,待所有人都出門後,我開始大力狂搜廚房可以用的玩意兒.


    菲力牛排,太貴,會被老闆殺掉;干貝蝦仁冷凍魚塊,他媽的,有人不愛吃海鮮.鴨胸,我比較想要全鴨來做北京烤鴨;咦?火雞胸肉?


    我又到廚房翻出四五顆彩椒.火雞肉可以灑鹽和蛋清醃醃,然後我查了網路,黑胡椒醬是惟一可以在這個廚房做成的醬料,好吧!就吃黑胡椒雞柳條吧!再炒個青蒜臘肉
    (法國的Lardons),這頓晚餐應該可以曚混過關.


    下午把所有的東西該洗的洗,該醃的醃,該切的切,我又很快樂的看我的
    Narnia去.開飯時間是八點半,六點半就有人不住的往廚房探頭,發覺空空如也乾淨異常的廚房,都有點為我擔心,老闆娘還安慰我說不然去附近麵包坊買些麵包配咖啡也能過一餐.我暗自吐吐舌頭,不想告訴他們那是我煮飯時喜歡把所有食材都準備好,時間到只要下鍋炒炒就好,之後就不用費事再去清理廚房.能者多勞,我懶,下廚故然很有成就感,但有人煮給我吃那是生活一大樂,我可不想因此被剝奪.


    八點半開飯,我在大家一臉期待下端出份量驚人的二道菜.有多驚人,直徑約二個手掌的圓盤全都呈滿雞條,另外容量相當的鐵盤則裝了青蒜炒臘肉,再加上八大杯米煮出來的米飯.我們十個人,一人吃素所以我隨便弄了道菜給他,實際是九個人,在吃飯動作慢吞吞的法國居然在十五分鐘內把所有的食物掃得一滴不剩.大夥大讚之餘紛紛發表意見,老闆非常想弄個什麼台灣菜之夜或中國菜之夜,老闆娘則開始嚴重好奇中國菜能有多好吃,
    Sue(老闆的表姐)則壓著小兒子的頭說以後這個挑食的兒子就交給我了,小老闆則非常肯定之後要陪我下山把所有的中國醬料全買齊.


    我什麼都不說埋頭苦吃,看來這種要大大動腦力的下廚日子,不會離我太遠了.


    唉~

    黑胡椒醬作法

    材料

    洋蔥:一顆

    蒜泥:六大匙

    奶油:二大匙

    黑胡椒:隨自己喜歡的辣度而訂,這次我量下得不大,大約是六小匙左右.

    白蘭地:二大匙

    雞湯塊:三小塊

    鹽糖:適量

    水:約一公升


    作法:

    1.洋蔥蒜頭切碎備用

    2.小火把奶油融化後,把洋蔥和蒜泥炒至金黃軟香,灑入自己喜歡辣度的黑胡椒,倒入白蘭地.

    3.倒入一公升熱水,加入雞湯塊,大火滾後轉小火滾約二十分鐘.

    4.加入適量的麵粉水或太白粉水使醬汁濃稠即可.

  • (黑白煮)苦甘甘的心頭好

    照片來源: http://www.meishichina.com/Eat/UploadFiles/200503/20050327112046235.gif

    年紀尚小時,蔬菜名單中,有四大天王列入我的黑名單內。

    苦瓜、茄子、青椒、紅蘿蔔。

    這四種蔬菜放在一起,乍看之下白紫青紅十分精彩,在視覺上很能誘發人的食慾。可惜這些有著自身強烈性格的蔬菜始終不太討孩子們的歡心,當然包括幼年的我。

    我沒法了解大人口中苦瓜入口後回甘的滋味,只覺得舌根發出的苦味讓人狠狠皺眉讓人再也不想碰它一口;茄子則是口感讓我發噁,即使茄子已先炸過,又是拌入蒜頭辣椒碎肉醬油豆瓣醬的重口味魚香煮法,我還是覺得茄子讓人有吃鼻涕的感覺(茄子的愛好者請勿丟我石頭,各有所好嘛!);青椒的濃濃氣味我是到近二十歲聯誼烤肉時不小心誤吃,才體會出它有個性下的甜美,否則小時候只要聞到Cin娘爆炒肉絲,就會有很像不小心跟一個有嚴重狐臭的人站在同一個電梯的感覺,開始頭皮發麻想奪門欲出;紅蘿蔔,就是不知為什麼,我實在無法習慣它那隱約的菜腥味,吃二口作數裝禮貌還可以,要我吃多臉還是會變臭拉長的。

    即至目前,看到跟茄子紅蘿蔔有關的料理,還是有那種迅速腳底抹油逃之夭夭的衝動。青椒的美味倒是能了解,炒肉絲米粉燉蔬菜高湯鑲碎肉灑起士來烤,全都吃得不亦樂乎。這次回來,最令我驚奇的倒是對苦瓜的驚豔。

    鳳梨苦瓜雞湯,苦瓜和醃鳳梨加入全雞熬煮,鹹甜滋味配上苦瓜特有的苦甘味,我這向來痛恨苦瓜的人竟不顧顏面一碗又一碗的喝,坐在我身旁的多年好友,原本體貼我把那道湯品推得遠遠的,這下得三不五時幫我添湯加料,還得不時記得闔上不斷開落的下巴。她以前可是專門幫我撿苦瓜吃的阿信人選。

    鹹蛋炒苦瓜我也很愛,事實上我覺得發明這道菜的人一定是天才。看起來完全不搭嘎的二種食材,拌炒在一起簡直是人間絕妙佳品。我甚至有一次只炒了苦瓜鹹蛋回家狠狠吞下二碗白飯,吃飽後十分滿足,覺得人生再無所求。

    最最讓我喜歡的,則是在一家飲茶店吃到的小菜-涼拌苦瓜。

    去籽去苦囊的苦瓜,先在滾水川燙一下,拌入鹽、麻油、醋、糖、蒜頭、辣椒,放入冰箱後冷藏六至八小時即可食用。

    那天,很難得的,我生平第一次掃完了所有的涼拌苦瓜,簡直想在回法行李裡再塞一條苦瓜進去了。

    有人說苦瓜跟人生很像,苦瓜真正的美味,是懂得苦裡帶甘的那一剎那;而人生真正的快樂,是歷經磨難後脫繭而出的那一刻。

    不過,無論你現在心情是處於低潮或走在高峰,來盤苦瓜吧!

    至少請想想,可是身在台灣才能嚐得如此類似人生的複雜美味呢!

    涼拌苦瓜

    材料:

    苦瓜兩個、鹽半湯匙、醋一湯匙、糖一湯匙、蒜頭辣椒切碎各一茶匙

    作法:

    1. 苦瓜洗淨去籽,切成薄片。(我倒覺得切成約0.5公分厚的嚼感不錯,有興趣的人可以試  
      試)
    2. 苦瓜片在滾水中灼片刻(視厚薄而定,要維持苦瓜爽脆的口感),拿起瀝乾水分。
    3. 放入鹽拌勻置約十五分鐘,濾掉多餘水份,再加入蒜頭辣椒調味料拌勻,最少冷藏六至八小             
     時即可食用。

    P.S.那天餐廳是用柚子醋代替一般白醋,苦瓜帶一點柚香味道出其的好,有本事拿到柚子醋的人不妨試試。聽說梅子醋來拌也不錯,ㄏㄡ~寫一寫口水又要流出來

  • (黑白煮)蘿蔔粿

    「炊粿」在我的印象裡,一直是屬於過年中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

     


    我通常都跟父母在除夕前一天回鄉下,除夕當天,大人們很早就起床,似乎有忙不完的事,殺雞宰鴨祭祖拜天公等要事都可以先緩一緩,「炊粿」似乎是眾多必備忙碌事項中,頭號必辦要件.

     

     


    雖然跟堂弟妹們年紀差很大一截,但我常常還是孩子王一個,大人們也樂於有大點的孩子絆住幾個毛燥小蘿蔔頭.所以之前的準備步驟我往往無緣窺探,加上奶奶家的廚房並不大,奶奶媽媽二個嬸嬸一進去,連轉身都要注意會不會打到人,更不可能讓我有站著觀摩的空間.

     

     


    好吧!實話-小時候的我,吃比做更讓我感興趣.

     

     


    往往是玩著玩著,突然開始聞到濃厚的米粿香,幾個小鬼頭玩了一早上肚子已開始打鼓抗議,看著奶奶媽媽嬸嬸端出一塊一塊的蘿蔔粿芋頭粿,一碗一碗的碗粿出來放涼.孩子們進進出出沒幾個受得了粿香的誘惑,時不時趁大人不注意-更正,是爸爸叔叔們趁女人們不注意當領隊,帶著幾個孩子東扯一塊西捏一角的偷吃.往往都被狗血淋頭的臭罵卻仍樂此不疲,逼得已經在廚房忙得團團轉的媽媽嬸嬸們,趕緊先煎幾塊粿讓我們填填肚子塞塞嘴,省得待會拿去拜拜的粿,會呈現讓天公祖先昏倒的普普藝術形狀.

     

     


    這樣的回憶,像是一個序幕的儀式,每年總要經過這樣一回,我才開始真正感受到過年的歡樂.

     

     


    所以,「作粿」對我而言,跟「包粽子」一樣,是想都沒想過有一天會自己動手去做的料理.

     

     


    在台灣,碗粿蘿蔔粿芋頭粿隨處可買,也不見得那時會特別想吃它.但物離鄉貴,一到法國,腦袋裡就開始不時的開始點菜,這也想吃那也想吃,蘿蔔粿就是其中之一,此時就痛恨自己在台灣懶散不用心沒跟著奶奶媽媽嬸嬸們學幾招.

     

     


    直到認識食譜字典便當男,這傢伙幾乎沒什麼台灣料理能難得倒他,有天居然心血來潮作起蘿蔔糕,一干女士們趨之若鶩,紛紛衝上樓來帶著筆記在旁觀摩,那次我和鳥妹妹因出遊而錯失大啖美食的機會,簡直悶到最高點,整天纏著便當男問什麼時候再作一次,便當男受不了我們的殷殷詢問,作了好幾次讓我們解解鄉愁.

     

     


    便當男回台後,煮食的工作又回復到我身上來.便當男很有義氣的請人帶回幾包在來米粉,擱在櫃裡好一段時間.我一天無聊去逛了小莎的網站,看到成功的做出幾個婆婆媽媽教她的蘿蔔粿,看到照片,我是口水跟淚水齊飛,痛恨自己離哥根廷千公里遠,否則早衝去她家特吃狂吃.

     

     


    但人家已經把材料作法很詳細的列出,想吃的惟一出路就是自己做,食慾此時戰勝懶性,我很認命的開始搜刮出家裡有的材料,看看齊不齊能不能做出美食.

     

     


    我個人偏好廣式蘿蔔口細膩且入口即化的口感.台灣的蘿蔔糕偏硬實,富嚼勁且很單純的品嚐白蘿蔔的香甜.於是乎,我以小莎的作法為基礎,另行找了廣式蘿蔔糕各式粉類的配製,加上鳥妹妹的母親愛女心切,寄來不少索價不匪的乾干貝和花菇.Cin式蘿蔔粿於是乎出爐啦!

     

     


    這真的不是cin賣瓜自賣自誇,作出來的蘿蔔粿簡直讓我考慮那天沒錢時可以去菜市場擺攤去賣,垃圾男和鳥妹妹邊吃邊稱讚,北上巴黎做給友人吃,友人向來不多言的老公大力贊成我教友人作法.

     

     


    OK!其實作法不困難,要耐點性子就是了,失敗率幾乎是零,要是你也是人身在國外的異鄉遊子們,不妨試看看.

     

     


    材料

     

     

    白蘿蔔:一斤(600-700公克)
    在來米粉:350公克
    澄粉:60 公克
    太白粉:60公克
    油蔥酥:40 公克(多一點也無妨,香味會更濃)
    香菇:5-6
    乾干貝:約20公克(3-4個,可以用蝦米代替)
    水:1400 cc

     


    調味料

     

    干貝味素:適量(這是友人寄給我的,跟柴魚味素是同家公司出品,沒有的話,用味精雞精粉嘛是也可以.)
    鹽:適量

     

     


    作法

     

    1.若是乾干貝,前一天泡水,若來不及,可以放在電鍋裡蒸一小時左右,撕成絲狀;蝦米的話,泡開後稍微細切一下,泡干貝和蝦米的水必留,不然老天爺會派月亮懲罰你討債.


    2.香菇泡軟後,去蒂切成小粒,香菇水一樣留下,不然黃飛鴻會賞你佛山無影腳.


    3.白蘿蔔削皮,刨絲.


    4.把在來米粉、澄粉、太白粉放在一個大碗上,用750cc的水調勻,加入干貝味素和鹽,調到比自己喜歡的鹹度再略淡一點即可.


    5.找大一點的鍋子,倒入50cc左右的沙拉油加熱後,爆香油蔥酥後,加入干貝蝦米香菇一塊炒香,然後把蘿蔔絲倒入一塊拌炒,炒到蘿蔔絲半透明後,加入干貝味素和鹽巴,然後把留下的干貝蝦米香菇水全部倒進去,再加入水煮滾.(干貝香菇或蝦水的水,和另外加入的水,總合為750cc)這部份的鹹度就跟你平常喜好的差不多就行了.


    6.轉中小火,先倒入二大匙的在來米粉水,充份攪勻後等它加熱到微微冒泡,再倒入二大匙攪勻,一直重覆這個動作直到在來米粉水用光為止.這個步驟是關鍵,除非你的腕力夠大火候掌控夠快,否則火越小越好,不然火一大,攪不勻反而變成粉疙瘩,不但亂噁心一把的還外帶糟蹋一堆好材料,那我要用機關槍掃射你.


    7.有大同電鍋是最好的,沒有的話也無妨,找個大小適合的鍋子,鍋底鍋旁全用油抹勻後,把攪好的蘿蔔糊倒入整型,大力敲出空氣,鍋子旁邊用力拍一拍儘量不要有空氣含入.大同電鍋的話,倒入二量米杯的水蒸二次,一般的蒸鍋,中火蒸個半小時到四十分鐘就很夠了.


    8.蒸好後,拿出來放涼.千萬不要熱熱的時候就倒出來,會成不了型,放到微溫再倒出來就好,但一定要放涼後才切片.


    9.要吃時再切片用中大火煎到表面焦脆即可.這款蘿蔔糕因為組織不像一般緊實,儘量切厚一點比較好.

     


    個人是建議不要加任何醬汁來配啦!不過喜歡的話,切碎蒜頭加醬油膏也不錯,淡味醬油也可以.二個室友給我拿蕃茄醬配=.=…他們是吃得很高興啦!我自己是亂想哭一把的想試的人可以自己試看看.

     

     


    在法國,在來米粉幾乎找不到地方買,都是台灣朋友寄來的.不過在台灣,澄粉似乎不太容易看得到,反而是法國的中國超市處處有賣.網路上有不少有關蘿蔔粿的食譜,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不同粉類的配法.

     

     


    我自己是超滿意這一款作法的啦!至於巴黎的變態小黑友人,等我回台再寄再來米粉給妳囉!希望妳老公的臉不會扭曲的太嚴重.


     

     

     

  • (黑白煮)焗bulot螺和茴香炒蛋

     身在三大美食之國的法國,縱然身旁美食唾手可得.但一般的留學生大多都有經濟考量,外食最低四五百台幣起跳,就算自己下廚,法國的物價比台灣至少高二倍,加上二三十年培訓下來的台灣味,大多的留學生都以家鄉味為主,就算偶爾想試試當地食材,多多涅Dordogne松露佩里格(Perigueux)鵝肝或布雷斯(bresse)冠軍雞價格匪低,買來煮上一次可以擋掉三天餐食預算,而且買了也不見得料理得好.加上很多學生在台灣都是外食族,通常只認得煮熟時的外觀,很少人對生鮮食材有所概念,更遑論在台灣罕見的生鮮蔬果了.

    我不是個試驗精神很高的人,懶性彌堅,通常只會買自己認得的食材加以變化.直到現已回台當爸爸的便當男來這,才另外發現中法食材結合的新天地.

    先是bulot螺,這種外觀呈灰綠的螺貝,我在台灣沒見過,在巴黎吃過的海鮮大拚盤倒有第一次接觸,只覺得蠻有Q勁,是我喜歡的口感,但因為餐廳只用水燙過後就上盤,倒吃不出有啥特別之處,也就沒特別留意過.直到暑假從台灣回法國後,一次例行的星期六大採購,便當男站在bulot螺前觀望了一陣子.

    Bulot的樣子,看來普普,新鮮的話,口感鮮脆有海潮味.

    「這個螺的口感其實跟台灣的風螺蠻像的.」便當男在幫忙搬家時,曾被另外二個朋友請過一頓海鮮盤,記憶猶新.

    「是啊,我在巴黎有吃過,是蠻像的,蠻能運動牙齒的.」沒創意如我,不痛不癢的回答.

    「如果用台灣鹽烤的方式不知道成不成.」他思忖著.

    「對喔…」我猛然像被敲了一個響記,在台灣,我最喜歡在海產店吃烤風螺了,可惜價格都頗高,都得跟荷包商量再三或者跟父母一塊吃飯時,才敢放心點的菜色:「反正一公斤才不到四歐,買個五百公克回去試試,就算失敗也不過二歐,花這錢買教訓值得.」

    「好,那就殺了!」便當男召來鳥妹妹吩咐,當天就買了五百公克的生bulot螺回去試.

    當天便當男在平底鍋下鋪滿鹽巴,bulot螺清洗乾淨去掉寄生的殼狀生物後,一個一個平擺進去,鋪好後再灑上一層鹽巴,蓋上鍋蓋,電盤轉中間火力,烤到直到聽不到bulot有嘶嘶的滴水聲後,再從鹽巴堆上挖出呈在盤子上.

    烤好的bulot螺顏色呈現比較鮮明的淺綠,我們用牙籤弄出一個試吃.

    「哦哦哦哦哦…」這是我和鳥妹妹的第一個反應,我差點二行熱淚淌出.

    真是日夜思念的台灣家鄉美味啊!甚至更勝風螺一籌,鹽烤後,bulot螺的優點全都烘托出來,鮮脆彈Q,越嚼越甜,而且滿口的海潮味,非常能安撫我們這些常常思念海鮮的胃.

    「太好了,以後又有一道便宜大碗又好吃的菜色的.」便當男頗得意自己的新發現.

    「對對對對對,這樣的菜色,天天上也無所謂.」我和鳥妹妹邊吃邊點頭.

    這一餐,大家吃得眉開目笑,五百公克的bulot螺一下子就幹光光,我們當場後悔沒多買,決定下次採購時殺個一二十斤.

    然後,是茴香.

    茴香在這裡是很普遍的蔬菜,也是留學生普遍不知道拿它怎麼料理的蔬菜.台灣有,長得細細長長,葉子是細柔狀,北部不常見,倒是回台南麻豆時在市場見過幾次,香味跟八角有點類似,但長輩沒料理過,我也就從來太注意.

    在台灣看到的茴香樣.(據說是小茴香,本人是不求甚解的擁護者,知道者請指正.)

    便當男不像我們,週末就自動變成睡到自然醒的死豬一條.習慣性時間到了就起床的他,在大家都還夢周公時,他有時會跑去離我們約二站電車站的市場去逛逛看看.

    這天,他從市場回來,秀出剛買的茴香.

    「這是茴香對不對.」

    鳥妹妹垃圾男一臉茫然,倒是我很肯定的點頭.

    「對,這是茴香啊!」虧得初到巴黎時跟友人住了一個月,被巴黎的友人教了不少東西,才會認得這常見卻不曾用過的蔬菜.

    「跟台灣的長得不太一樣哩…」他轉了轉看了一下.

    「那台灣怎麼煮茴香?」巴黎友人其實跟我講過不少做法,可惜我腦袋沒好好記,一個也記不住.

    「切碎後用麻油炒香炒軟,然後加雞蛋一塊炒.不然也有用來炒豬肉.」

    「是喔!這倒不知道.」這下受教了.

    便當男看了半晌後,開始洗手做羹湯,好餵養我們這群剛起床就直喊餓的無恥徒輩.

    半小時後,桌上呈現非常台灣南部的早餐菜色.

    稀飯肉鬆脆瓜麵筋,外加一盤麻油香味四溢的茴香炒蛋.

    挾了一口茴香炒蛋試試,我們四個全都一臉驚喜.

    大茴香的香味和麻油果然是天生一對,炒軟的茴香有著明顯的香甜味,被麻油全引出來,連炒蛋都吸足了甜味,味道偏重,配稀飯剛剛好.

    「真是好吃啊…」

    「嘿嘿嘿,以後又多了一種蔬菜可以買了.」便當男常常抱怨這裡的冬天蔬果選擇太少,多一種新發現讓他非常開心.

    鹽焗風螺作法簡單,我上面提的方法照做就八九不離十.茴香炒蛋的做法如下:

    配料:麻油二大匙,大茴香一個,雞蛋三到四個,鹽,味素.
    作法:大茴香去掉毛細葉後,切成大小均等的長方塊狀.麻油燒熱,倒入茴香爆炒,加約三分之一量米杯的水後悶至半軟,倒入打散的雞蛋翻炒至熟,依自己口味加入適量的鹽和味素即可.

    以上二道菜,菜錢都五歐以下,約可供四人飽食.身在異國的你如果找到這二樣食材,不妨試試這二道中法合併俗擱大碗的家鄉料理.

    Bon apetit!

  • (黑白煮)混血的台德豬腳

    跟一般苦哈哈窮兮兮一天三餐只會煮泡麵燙青菜加顆蛋,了不起一點的會自創些奇特的義大利麵或用大同電鍋熬鍋雞湯補補身子.我在這裡吃的伙食不但強過一般留學生,甚至還強過生活在台灣這個美食天堂裡的人.原因無他,當你的搭伙人是個挑吃懂吃知道怎麼煮外加有菜刀上癮症時,我們天天都在比較小腹的生長速度,一邊吃一邊抱怨一邊用寬鬆的衣服遮蓋.


    其實在法國,天天下廚吃得好,伙食費倒是驚人的省.歐美人酷愛瘦肉,雞胸菲力牛排豬里脊,在台灣不值錢的在這裡全都索價驚人,二片扁扁雞胸可以要你台幣一百二十塊.相反的,我們喜歡的如雞腿全雞牛腱排骨或牛雞豬內臟,全都便宜到不可思議,附近的大賣場甚至買得到豬耳朵豬尾巴牛肚蹄膀,幾乎都是一歐二歐的賣,不買簡直太對不起荷包.



    那天,便當男遇到也是在這裡求學的一對情侶,剛好搭便車到城郊另一處大賣場囤貨去.那間大賣場居然有賣豬腳,見獵心喜的便當男當然不會放過訂價才一歐不到的豬腳,順手就買了一塊打算回家煮個台式豬腳打打牙祭.



    案發當天,我、鳥妹妹和鳥妹妹的大姐全在現場.只見便當男把滷好的豬腳從大同電鍋撈起,非常帥氣的往熱好的小油鍋一丟.只見豬腳悶悶的「剝剝」了幾聲,突然彈跳起來,當場燒滾滾的熱油率性的四處揮灑,小小的油鍋變成炸彈一枚.三個女生失聲尖叫,便當男還好閃得快沒被熱油噴到,拿了個鍋蓋罩住迅速移到地板上去.不過方圓一公尺內的地板電盤廚櫃全都變得「油油亮亮閃閃動人」,我們的下巴也半天闔不起來,便當男則以乾笑立圖鎮靜,哭笑不得的看著眼前的滿目瘡痍.

     

    好不容易等到小油鍋稍稍安靜下來,便當男仍不放棄那塊豬腳,堅持不炸一下把豬腳裡的油逼出,那塊豬腳就變得太油膩難以入口了.但小油鍋加熱沒多久我們又開始聽到預爆炸前的悶爆聲,嚇得連忙又把鍋子移開.我乾脆提議把豬腳放入烤箱用大火把油逼烤出來比較不會出人命,便當男為了生命安全從善如流,把豬腳放入烤箱裡用二百度的火力大烤特烤.

     

    沒想到這下歪打正著,烤出來的豬腳絲毫不輸我在台灣吃到的德國豬腳.軟嫰的豬皮烤得焦脆香酥,油脂全被逼出得乾乾淨淨,加上豬腳事先滷過有著濃濃的蒜蔥醬油香,骨頭很容易就拔出來,沾點白胡椒鹽好吃到不行.要不是還秉著最後一點天良記得要留菜給還沒回家的搭伙人,那盤豬腳恐怕沒幾分鐘就見底了.

     

     材料:豬腳一隻 (800g到一公斤) 

        蔥   三根

        辣椒(生乾不拘) 二條 

        蒜頭(不去皮) 一顆

        八角        四個

        冰糖        三大匙

        紹興酒      三小瓶蓋

        醬油        300 cc

        水          2000 cc(以蓋過豬腳為準)

     

    作法:


    1.先把豬腳去毛洗淨,放入熱水川燙去血水後,泡冰水沖洗乾淨.

    2.熱油鍋(油不用太多),加入冰糖炒至呈微褐,加入蔥、蒜頭、辣椒、八角拌炒一下,丟入鍋中,再倒入紹興酒和醬油炒至入色.

    3.炒出香味後加入熱水煮滾後,加蓋轉小火滷二小時入味後,撈起晾乾(很重要,除非你不怕熱油噴出來.)

    4.把300 c.c.500 c.c.的油燒很熱,把豬腳放在鐵網勺上,熱油澆淋反覆十次,要確定豬腳每一部份全淋到熱油,另外也要特別小心,豬腳內仍含油脂,油爆的機率仍大,注意不要被熱油噴到眼睛.

    5.烤箱上下火都轉200(攝式),烤約二十到三十分鐘,就有香噴噴的台式徳國豬腳可吃啦.

     

     


    建議切片後沾胡椒鹽吃,很對味喔!      

  • (黑白煮)三杯雞

    三杯雞大家大體在家裡在餐廳吃過無數次,但何謂三杯,又是那三杯哩?

    便當男Gavin他太座的新解:一杯麻油,一杯酒,另一杯???應該是黑醋吧…

    我不阻止你照著這方法做,不過請你做好後不要請我吃,我人生很長前途光明燦爛美好,不想葬送在這款新式三杯雞手上.

    很難有人不喜歡三杯這種調理方式,爆成金黃微焦的薑片香和九層塔香配著鹹辣甜香的肉或海鮮,不克制一點二三碗飯是會瞬間掃光的.不少外國朋友也頗喜愛這種三杯料理,我就遇過有個朋友每個月必花大錢砸在中國餐廳裡,只為吃一道三杯雞片,害我差點沒跪下來求他把錢給我賺好了,不要這麼討債.

    三杯的原意是麻油醬油酒,都以1 :1:1的比例配炒,可能以前那個人算術不好都直接拿杯子倒吧?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這比例可以隨著個人喜好調整,而三杯雞我個人比較喜歡軟脆有嚼勁的雞腿肉(不是我在說,那個什麼三杯雞片…我哩…口丕!! !).三杯雞作法材料如下:

    材料:雞腿肉一斤(約600公克,大約是三片上腿肉的量,火雞腿肉大約是一片半左右) ,切約二公分見方的塊狀.

    薑片六七八九片隨便,蒜頭辣椒各一小匙的量,切碎.九層塔約十數片(看個人喜好)

    麻油,醬油,酒各三大匙,糖三小匙.

    作法:麻油倒入鍋內燒熱,先爆焦薑片 (微焦不要緊,全焦請保重),再丟蒜頭辣椒一塊爆香後,倒入雞腿肉,雞腿肉半熟時灑糖一塊拌炒,炒至雞腿肉外皮金黃,倒入醬油和米酒大火燒至湯汁剩三分之一的量,再放入九層塔,蓋上鍋蓋約三十秒後,稍微拌勻就可以裝盤上桌啦.

    這道菜煮上一鍋熱呼呼的白飯配最好,若覺得有肉沒菜,怕胖的人可以水煮些青菜沾這三杯醬料吃就好.配麵搞個三杯炒麵聽起來也很開胃,在外念書的留學學子們可以試試用細長的義大利麵來配.至於太創新的如三杯馬鈴薯泥什麼的…呃…閣下請自便,恕我不是很能想像此等滋味,若有好吃麻煩上來留一下感想.謝謝

    P.S. 那個小X,X戴的,食譜請不要花半小時去背,上來看就好了啦!

  • (新胃口)青蒜炒臘肉

    記得在出發來法國念書的前夕,小詩以過來的身份,很慎重的提醒我.

    「出去混…啊不,是出去念書,會受歡迎千人敬仰萬民愛戴的,只有三種人-筆記做得好的、會修電腦的、還有很會煮飯的.」

    我一聽,心裡先是驚跳了二下.因為我實在不是個夠用功勤奮能做好筆記的學生;再者我是電腦智障,任何電腦到我手裡就算沒陣亡也會半殘;倒是最後一項我勉強有一點點心安,但把握並不是很大.出社會工作後我的下廚記錄一隻手算不完,養活自己問題不大,養活別人可能問題會很多…

    事實証明我太低估留學生對於家鄉美食的思念渴望,任何只要有加了醬油米酒糖辣椒蒜頭薑的菜,只要沒炒焦沒太鹹沒太甜沒什麼奇怪的味道,這邊的學生們幾乎來者不拒完全不挑的放入嘴裡.

    於是乎,我這三流的廚藝到了這裡突然大受歡迎起來,只要不是太忙的週末又沒出遊的計畫,幾乎就會找這裡幾個親近的朋友聚餐解解饞意.

    暑假放了三個月,我從法國去英國回台灣再拚回來,一切情況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先是換了新家,然後發現這幾個朋友都有微微發福的傾向,罪魁禍首-就是到Grenoble一大念博士班的G avin.

    Gavin已婚,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就被訓練買菜煮飯,加上在台灣學生時代也是混營隊的,除了一手廚藝,更不畏天天玩辦桌滿足每一張嗷嗷待哺的嘴,每天至少有五張嘴等著他餵,而他也非常神乎其技的天天搞出五菜一湯,加上他自己本身也頗挑吃,嫌這裡的學生餐廳菜色是用來餵豬的,所以一定天天要帶便當上學,菜色若是差一點還會玩自憐.


    看,多少張嗷嗷待哺的嘴.

    我回來後,和他倒是相處愉快.因為我懶,有人願意天天這樣搞我一定自動讓出寶座,再來因為住對面,我和鳥妹妹幾乎天天被叫過去一塊吃.除非是自己肚子已經餓到不行想加快吃飯速度會自動幫忙外,不然我一定跟著眾人裝死等他餵.不過和他一起討論各式食材或如何利用法國食材煮出台灣味倒是非常有趣,因為他好奇心重相當有試驗的精神,居然也被他試出不少有趣的菜色.現在要介紹的就是他試驗成功而我十分驚訝的一道-青蒜炒臘肉.

    所謂的臘肉,就是平常會拿來煮奶油培根義大利麵的煙燻碎培根Lardons,而青蒜就是不少人誤認成青蔥的玩意兒,體積是青蔥的五倍不止,香味煮法是天差地遠.這道菜很簡單,完全不需任何調味料,因為臘肉 . ..啊,是煙燻碎培根本來就夠鹹,再加鹽下去,賣鹽的會拿鹽來砸你罵你討債.

    作法也簡單到爆,二根辣椒切小丁段,青蒜一大根斜切成約零點二公分的片狀.油燒熱後,先丟辣椒爆香,把培根丟下去同炒至七分熟後,丟下青蒜同炒至青蒜沒有任何辣澀味即可,炒的過程中若太乾可以加一點水,但不要加太多,因為青蒜本身也會生水.全程能用大火炒最好,培根有點焦脆味會更棒,而青蒜的辣澀味全轉化成蔬菜的清甜.可惜我們這裡全是電盤,就算卯足全力也難有如瓦斯爐般的火力,所以若用電盤還能炒糊我也只能對你甘拜下虱.鹹香的培根配上爽甜的青蒜帶點微微辣味,連向來在台灣不吃青蒜的鳥妹妹也是一口接一口的吃,可見其美味.

    不過,再天天這樣五六七菜一湯玩下去,我們過不了多久,每個人每天都要狂跑十公里免得像Hao 一樣邁向小叮噹身材了…


    恐怖的辦桌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