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新茶話

  • 突破冷泡茶認知的Royal Blue Tea

    突破冷泡茶認知的Royal Blue Tea

    在夕陽產業下,你敢挑戰人人認定的天花板嗎?
    初見Royal Blue Tea是在看人家分享哩程換頭等艙的文章中見到的。
    那時學認茶才一年多,又是會起酒疹體質的人,看到日航頭等艙把這冷泡茶慎重其事的列入飲料菜單裡。又看到冷泡茶的包裝宛如酒瓶,倒入杯身薄薄的酒杯裡。
    好奇心一下子就起來了,立刻查找這茶的來歷。
    然後我第一次被它的價格震驚到了。
    在疫情前,大通膨尚未到來的2018年,這支750ML的冷泡茶,要價5500日幣,那時日幣匯率可是在0.26-0.28,一瓶冷泡茶要台幣1500-1600。
    這個價格實實在在衝擊到我,那時就種下一定要坐一次日航頭等艙(喂~放錯重點)
    這次去湯澤滑雪,回程停留東京二晚,我什麼行程都沒有,只跟朋友說,我一定要去Royal blue Tea朝聖,買一瓶它家的冷泡茶回來。
    原本它家是有茶宴的服務,出發前要預訂訂不到,不死心的我還特意寫了email詢問,得到回覆因為設備改善,所以先暫停茶餐的服務,但仍可以去那品飲和買茶。
    去,老娘鈔票都準備好了!
    位於六本木的Royal blue tea,外觀就像個時髦的現代風酒吧,水泥灰色為基調,連招牌顏色都類似,要不是事先有先看到照片,真的很容易走過就錯過,主打一個低調再低調的風格。
    進去後以更深的灰黑色色調,配上偏白光的打燈,清冷明亮,店裡頭的顏色全都來自於瓶子上的茶標,突顯主角的存在。
    雖然那時我已經決定就買日航頭等艙上提供的那支東方美人冷泡茶,但店裡依舊提供付費的品飲服務,來都來了,多年來的好奇心怎可以不去滿足。我選了可選三支,每支提供70ML茶湯的服務,好友夫妻也陪我一起玩,所以我們總共選了六支來嚐試。
    每支茶都分別倒入各自酒杯中,店員們很貼心的把我們點的茶瓶放在前頭,溫度也控制在冷涼微冰。
    一入口,都驚奇的發現,它家的冷泡法,把茶葉的本身的特色完全展現出來。
    冷泡的香氣向來不如熱泡奔放,但它家不同,未喝時就已經聞到香氣躍躍欲試的浸入鼻腔裡,一喝下去,茶本身的香氣立刻炸現。花香果香蜜香焙香毫不客氣盡情展現,茶湯的甘鹹酸苦穿插舌面,吞入喉後,再各自展現香韻風情。
    非常顛覆一般對於冷泡茶的感想。
    我有猜測過它的冷泡茶應該香氣相當濃郁,畢竟在高空中人類的味覺會鈍化,可以在高空中讓人驚異茶香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親身經歷還是覺得很震憾。
    它家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往餐食搭配去走,而茶不像酒,容易被食物味道壓過。所以他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冷泡方式,把茶香集中再集中,讓茶如酒般,可以和餐食衝擊去有趣的Mariage
    2006年就成立的Royal blue tea,餐茶的概念走了近二十年,現在看來成果輝煌,2011年被日航選進頭等艙飲料單裡,隨後在2016年的神奈川National Arboreal Fair和大阪G20高峰會也被選進當做迎賓飲和餐茶,在接待翁山蘇姬的宴席上也出席它家的身影。目前更拓展到香港和新加坡,不少日本料理/中菜料理和法式料理的餐廳,都出現它家冷泡茶的選擇。
    像我們這次前去,隨後也來了二個客人。店員詢問他們為何知道此處,他們回答來日本多天吃了不少餐廳,常看到它家茶瓶的身影,好奇之下查詢,發現六本木的茶吧,便過來見識。
    剛好這次來,賣酒的友人夫妻也說,他們最近餐廳業務推的最好的反而不是酒,是二款連他們都意料之外的無酒精飲品。
    酒疹人總算迎來出頭天了嗎~~~
    Royal blue team現在已經把Chanen(茶宴)申請專利,利用茶宴顛覆一般人對茶的刻板印象,把料理和茶的搭配藝術推廣出去,進而更提高茶的精品化。
    其實5-6000日幣的茶款在Royal blue tea裡只是基本款,店員說,不少日本高端客人,也選用它家的茶當做是結婚回禮,更加厚實瓶暗色瓶身配上木盒,加上更精細的選茶,一瓶破六位數字輕輕鬆鬆,我結帳時看到旁邊擺著一瓶,直接衝破七位數字。
    它不是一斤茶葉,只是一瓶冷泡茶…
    而這瓶冷泡茶,衝破了價格天花板,顛覆了一般人對茶的印象,更把自家國家生產的茶走進不一樣的茶藝殿堂,進而讓不好茶的人對它產生好奇,而好茶之人則更多面向去看待茶的存在。

    從極小眾極傳統的夕陽產業,找出顛覆市場認知的一條路,無論你對它家的茶評價如何,有機會來到東京,甚至有機會報名到和它家合作的茶宴,都應該來見識一次。

    Royal Blue Tea提供的Tea Set品飲的基本茶款選項

    KAHO玉露焙茶

    有點栗子🌰和淺焙咖啡的香氣,茶感薄淨,和它家提供的黑糖很搭,是適合甜點的一款。 

    日航頭等艙目前提供的東方美人
    當初引發我好奇心的茶款
    東方美人的著蜒蜜香果香完全集中在舌頭中前段,香氣驚人,韻感較為平板,茶感十分乾淨。是款搭餐或單飲都很合適的茶款。
    大吉嶺紅茶

    採用的是夏摘的大吉嶺,大吉嶺的麝香葡萄香氣濃郁,茶湯微苦,挺配西式的甜點

    京都宇治碾茶

    這款茶是當天我們覺得最有趣的一款。一直都知道日本綠茶特色在於旨味。而這款宇治碾茶則是把旨味完全集中,第一口喝下去,不像喝茶像在喝湯-對,像在喝海帶湯,茶的滋味還帶著微鹹感,吞入後茶韻香感才慢慢在喉間綻放。這款茶在日本料理店非常受歡迎。

    因為太有趣了,我立刻改變原本的主意,買了這一瓶茶回來。

    Ikari炒菁綠茶

    日本綠茶大多是蒸菁,這款是日本少見的炒菁綠茶。不同於蒸菁的強調的旨感,它入口是草菜香氣重,茶感也帶微微苦韻,搭配油稍重的日式餐點是不錯的選擇。

    凍頂烏龍

    這是友人選的,是我也覺得非常有趣的一款。凍頂烏龍裡我的印象就是焙火香/花韻,但它家的冷泡法居然讓這凍頂的花韻帶著蜂蜜甜氣,不是小綠蟬蟲的著蜒蜜香,就是一股蜜氣,非常有趣。拿來配帶醬油脂感低的燒肉部位應該很好玩。

    除了基本款,也有價格更高的精選,台灣的梨山茶/正欉鐵觀音也都出現,但他們最愛的還是東方美人,除了基本款,還有三種品評級的東方美人可選。最貴的那款70CC就要3600日幣。突然覺得一斤破百萬的東方美人茶葉好像挺划算(並沒有!)  

    來,一瓶六十萬日幣的冷泡茶。(抖,好高的天花板)
    抖太早,這裡還有一瓶破百萬日幣的。
  • 台灣白茶粗淺感想

    有人問林師傅和翁師傅的白茶分別摘採的是什麼部位?因為中國那是看採摘部位不同分類。





    學茶學久了,有時候會有些會讓製茶師情緒稍有起伏的論點—比如說比賽茶,比如說茶飲很喜歡行銷的一心二葉。



     

    發問的朋友應該是看了中國的白茶分級,因採摘部位不同分為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等。



     

    先撇開中國白茶好不好喝不說(個人覺得,嗯…很不合我胃口) 我也是學茶後被好幾個製茶師糾正一心二葉這觀念。一個師傅說的很直白—如果茶葉有種好,到一心三四五葉其實做出來的茶都還是很讚;如果茶葉沒種好,都只用嫰芽做出來的茶也入不了口。



     

    翁師傅更是用碧螺春的比賽茶來証明-茶好不好喝,看的是師傅的味覺和手藝,跟採什麼部位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有做得爛的人才講究這些

     

    好,回歸原本的問題,林師傅和翁師傅的白茶,若以茶乾來看,採摘的部位約略在白牡丹這區塊。品種不同是一定的,目前台灣拿來做白茶的,小葉種有青心大冇/青心柑仔/白鷺,大葉種聽說台灣8號的阿薩姆和18號的紅玉表現不錯(不過我還沒遇到過),而製法上,二位師傅都異口同聲的說稍有些不同,像中國的白茶都是室外萎凋,台灣因為是海島型氣候天氣不穩定,大多都採室內萎凋。中國的白茶不太炒菁,但台灣的白茶會看天氣溫度溼度做炒菁的動作。



     

    而林師傅更會讓自己做的白茶陳放一年左右才銷售,理由是白茶裡的菁味可以陳化轉韻滋味會更好。而翁師傅比較喜歡萎凋時間再拉長些,每個師傅的做法會因品種不同而有所調整。

  • 單一茶區茶種茶/調和茶/調味茶

    單一產區單一茶種原茶的意思,就是指在同一產品同款茶種做出的茶葉。比如說三峽青心柑仔碧螺春/北埔青心大冇東方美人/坪林青心烏龍包種茶/阿里山金萱烏龍這樣的名稱都大範疇裡,再講究些,可以把種植茶園和製茶師的名字,甚至是那個季節採收都標上去。




    單一產區單一茶種的茶,向來都是茶界裝B的境界。不蓋你,就算喝不懂,去茶行試茶時問出茶種茶產區,姿態再高的店員都會瞬間氣焰消三分,要唬爛你也不會一下子就用盡全力。(這是很早的時候製茶師傅們
    教我的…)


    這樣的茶,因為產區品種單純,其實最怕喝慣的熟客,因為茶行若偷換茶,製茶師出搥或更換,熟客很快就會發現。

     

    調和茶-英文叫blend tea,白話一點的名稱就叫混茶。



     

    混茶在台灣聽起來不是太好的名詞(或動詞) 但其實在國外幾個茶品牌裡,不少有名的茶款都是混茶,像英國出名的早餐茶,就是用不同產區的紅茶混合出來的。



    混茶其實並沒什麼不好,在台灣聲名不好是因為不少茶行不誠實告知和媒體推波助瀾造成的刻版印象。




     

    調和茶很考驗決定混茶人的味覺,要熟知不同茶區茶葉的風味,如何調出風味特殊讓人驚喜深刻的茶款,不是件容易的事。

     

    調味茶-英文叫flavoured tea。只要茶裡有加入非茶的玩意或者香氣加工,都列入調味茶範圍裡。



     

    像國外的伯爵紅茶/伯爵夫人茶;台灣的桂花包種/梔子花烏龍/柚花金萱等等,都是調味茶。



     

    調味茶是個,嗯,也不能說茶不好,但喝到調味茶了,茶就不是主角了。如果讓要加入的香氣和茶葉相互輝映讓人覺得美味且不衝突為主要訴求。



     

    不過調味茶也是雷區很大的一塊。我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是因為天然香氣都容易保留,加入熱水怒沖不少嬌貴的天然香氣就會消失或者香氣變調,所以不少調味茶裡的香氣來源都不太天然,為了讓香氣穩定不散,或想迎合市場價格取向的品牌更是會用便宜的香精或添加劑,有些連使用的茶葉在製作上就不知道加了什麼進去,乍喝很香,但會喝會越覺得喉嚨乾澀甚至鎖喉。